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重庆安达森洋行[47P]
茗榴


級別:精靈王 ( 12 )
發帖:1921
威望:422 點
金錢:608 USD
貢獻:44323 點
註冊:2021-01-12

重庆安达森洋行[47P]



  2017年,
  当年故宫文物南迁途中的一个秘密停留点
  ——重庆安达森洋行,
  被有心人挖掘,并决定保护下来,
  由建筑师张永和与团队进行建筑修复、改造。




  这里成为全国首个以故宫文物南迁为主题、
  由故宫博物院授权的纪念馆,
  并于2021年6月向公众开放。
  山城重庆与千里之外的故宫,
  跨越时空,重新有了连结。


  时间回到80多年前,
  1933年2月6日夜的北平,
  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广场上,
  13427箱文物码得整整齐齐,
  等待启程南迁,以避战火。
  里面装着的是故宫人精挑细选的国宝:
  商周的青铜器、战国的玉器、唐宋两朝的精品书画……


  这场国宝的“长征”,最终跨度超过20年,
  途经大半个中国的10几个省。
  颠沛流离中,
  上万箱文物靠着故宫人及沿途军民的共同守护,
  几乎没有损失,
  堪称人类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。
  一条于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开幕日
  来到山城重庆,
  听张永和讲述了改造房子的幕后,
  挖掘了这段隐秘的“国宝长征之路”。
  撰文 | 叶荔 责编 | 陈子文[/b]




  百年安达森洋行的新生[/b]
  我们抵达重庆的第一天,下着暴雨,重庆的新地标来福士超高层被水雾遮去一大截,“勒是雾都”。从解放碑打车去南岸区,司机也不知道有什么新开的“故宫”。“那一片只有一个慈云寺比较有名,周围都荒了很久了。”
  在东水门长江大桥上,我们依稀望见了南滨路背后的一个小山包,听司机说有个霸气的名字叫“狮子山”。山上有一座小楼,沿着山的坡度建,檐角飞得最厉害的,也最显眼的一座就是慈云寺。而挨着它的几座独层小楼,就是安达森洋行的仓库。


  修复前后对比
  安达森洋行始建于1891年。这一年,重庆设立海关,正式开埠。
  洋行主营土特产进出口贸易,为了办公和仓储,它在长江南岸陆续建造了8栋房子。在之后的百年中,这些房子又经历了多次加建、改建。不同时代的细节,留存其间。




  安达森洋行仓库外墙写着“不拆”
  2017年,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带着团队,沿着故宫文物南迁路线一路走访考察,准备在西南地区建立一座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。当一行人来到安达森洋行旧址,看到保存尚好的老房子,及当年存放过文物的仓库外墙上的“不拆”两个大字,十分动容。
  一个远在山城的故宫分支机构由此诞生。
  2021年6月,它有了一个新的身份——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,免费向公众开放。


  主持安达森洋行改造项目的建筑师张永和,是一个老北京,他跟我们聊起这次改造,简单总结下来就是“没做假古董”,“都是真的改造,真的修复,真的新建。”
  老建筑依着山势而建,共8栋房子,从1到8标了号,总面积2700㎡。
  在早先的文物保护等级评定中,它们被分为文物保护建筑、优秀历史建筑、传统风貌建筑三类。张永和就根据这个差异,定每一栋的改造方案。简单说:房子损坏的程度不一样,保护的方式也不一样。


  第1号离长江边最近,是“优秀历史建筑”,唯一一栋修缮和局部改造并行的房子。




  屋顶引入了一种新的胶合木桁架结构,在传统三角形桁架的结构上增加多级撑杆。房子朝向长江的一面完全打开,也有较深的挑檐遮挡日晒。






  从左到右依次为2-5号建筑室内
  踩着石板台阶从山脚往上走,左手边一排房子,依次是2-5号,都属于“文物保护建筑”。这几栋,采取的是修复策略。
  比如2号建筑,就保留了青砖墙、红砖柱,恢复了原有的小青瓦屋面。




  3号和5号建筑室内
  3号和5号,原来的房子都有一半垮掉了。修复改造时,桁架的做法特意做了区分。完全修复的地方,用原木;完全塌掉的那一半,用的是胶合木和新的结构。
  一眼就能看出新与旧。




  4号是基地内唯一的两层楼,想重现原始建筑的夯土墙。
  夯土墙现在少有人用,当地工人也不熟悉,提前做了好多实验,再跟设计师张永和一一讨论。
  “最后一次去,我记得当时他们夯出了四、五个样品,可是有的就夯得太好了,密实度和表面的光滑度都超过原来老房子的质量了。”张永和回忆起那段趣事,“后来我们觉得那种重建方式可能过了,还是希望接近原来的夯土墙,就选了稍微粗糙一点的夯土方式。”




  6-8号,是面积相对较小的三个房子,上世纪70年代建造,被列为“传统风貌建筑”,张永和团队做了就地重建。
  屋顶改为平板瓦铺设的卷棚,与老房子的屋顶有含蓄的差异。


  墙面一部分改为玻璃墙,更适合公共服务功能的使用;一部分石墙,用的是红岩,“我小时候接触到的,一说到红岩,就是重庆。”




  1号楼:角楼咖啡
  2号楼:“近代视野开放下的重庆”历史遗址图片展
  3号楼:研学课堂
  4号楼:紫禁书院(重庆)&故宫出版社书吧
  5号楼: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
  6号楼:综合服务中心
  7号楼:文物南迁主题邮局
  8号楼:十千肆国风主题餐吧
  8栋房子,内部空间几乎打通,可以灵活用作各种功能。故宫文物南迁主题展、角楼咖啡、讲堂、书吧等公共教育、休闲体验空间等分布在各栋楼间。


  重庆大轰炸


  安达森洋行仓库旧照
  守护国宝,文物迁徙史上的第一壮举[/b]
  为什么当年故宫文物会在安达森洋行储存?
  4个库房符合储存木箱的需求外,更关键的是:安达森是瑞典人,瑞典是二战时期的中立国,理应不被轰炸。据说当年故宫文物存放期间,安达森洋行就把瑞典国旗升起来,文物就这样幸免于一次又一次重庆大轰炸。




  缆车轨道
  张永和也提醒我们,场地里还有保留下来的缆车轨道。
  站在锈迹斑斑的轨道边,远眺长江,游客就可以借此想象,当年故宫的文物是怎么在河滩上岸,又是怎么从山底下拉上去的。


  这场历时超过20年的国宝守护,充满艰难险阻。


  文物装箱前集中


  文物装箱待运1933年
  打包难。
  光是1万多箱文物的打包就用了半年时间。起初,故宫还花钱请了古玩行做惯了生意的人来宫里帮助装箱。很快故宫的年轻人就学会了技巧,随着战事升级,大家装箱的效率也越来越高。
  瓷器装箱非常不易,包装至少有4层,棉花、纸、稻草,最外面才是木箱,保证了运输途中不论翻车、进水,损失微乎其微。




  运送难。
  国宝的迁徙,除了没有动用飞机,铁路、船运、汽车、板车,甚至找来骡子托运,几乎什么交通工具都用上了。很多路段都配有军警,比如从北平出发运送文物的列车,就有机枪保护。每到一站,地方官派人上车交差。


  川陕公路上的艰难前行
  北路车队要翻秦岭,大雪封山司机们被困山中,最终依靠一个小伙子开着一辆军用卡车,将粮食送上了山。
  在中路,纤夫拉船的过程中绳子突然断裂,船工急中生智,把船搁浅在一处沙滩上,文物与人才得以保全。
  运送文物也要跟时间赛跑。1937年在最后一批文物离开南京的10天后,南京就沦陷了。
  保存难。
  四川潮湿多雨, 为防止文物受潮霉损, 每逢晴天保管员们就会将文物拿出来翻晒,叫“出组” 。
  每次“出组”, 卫兵持枪环立, 外人可远观不能近看。如开箱发现虫蛀霉损, 都要据实登记。


  故宫博物院旅渝同人南泉修禊留景
  尽管处于战乱中,停留在西南地区的国宝文物,也引发好几次文化大事件。
  1943年12月,在重庆中央图书馆,举办了一次为期近2个月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精品展,展出书画196件,囊括从东晋王羲之起,及唐宋元明清历代书画大家真迹。在《参观须知》中还特别强调 “如有空袭消息请来宾退出”。


  颜真卿书《祭侄文稿》
  1946年,重新汇集到重庆的文物即将返程之前,故宫人还在成都举办了展览,以答谢西南民众对国宝的守护。其中“天下第二行书”颜真卿的《祭侄文稿》也赫然在列。
  成都的故宫书画展引起了轰动,普通门票每张四百元,学生团体票一百元,展览共计接待观众五万五千人次,各项收入达两千两百余万元。
  当时在大后方的文化人也都跑去围观故宫文物,画家徐悲鸿还专门登报感慨,“此番吾人之眼福够饱了。”


  抗战胜利后,国宝“回家”的道路也充满波折。因复杂的历史原因,这些文物最终分藏多个机构。
  1947年,古物陈列所的5400余箱文物全部移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;
  1948至1949年,故宫博物院的2900余箱文物分三批迁往台湾;
  1950至1958年,故宫博物院、颐和园和国子监等处6200余箱文物分三次北返紫禁城。
  此外,故宫博物院2500余箱南迁档案等文物移交国家档案局,2000余箱文物留存南京朝天宫保存库。



  重庆地标朝天门码头
  故宫南迁的历史,在这里“活”了[/b]
  如今的重庆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,虽开放不久,已游客如织。


  走到最高处,还有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,根系盘根错节地扎进石头缝里。这最能代表老重庆日常街景的大树,勾起了很多本地人少时的回忆。


  重庆老城旧照
  张永和2018年初到场地时就曾感慨:“看到老重庆了。”
  他说的老重庆什么样?就是山城上个世纪的模样。山不高,房子也不高,依山势而建,房子的坡度跟着山势的起伏走。
  他向我们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候看到的重庆。从朝天门码头上岸,走大台阶上去。“当时大台阶上站满了棒棒军。”张永和说,“那时候看到的重庆就是老重庆了,从建筑的角度看,那个画面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。”


  历史建筑的修缮,除了传承了城市的气质,更深层的,可能在于传承文化。
  重庆?故宫?
  我们在入口现场随机提问,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听说这段往事,“我在重庆十余年,都不知道还有故宫!”
  在场地最高处的第5号建筑内,一场由故宫博物院发起的文物南迁文献史料展,正在进行中。展览通过书信,照片等史料,讲述了这段国宝南迁与故宫人守护文物的往事。


  张永和在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主展厅
  据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研究所所长徐婉玲介绍,多个政府公函是首次展出,收集自文物南迁路上的各个城市档案馆。
  展览尾声说,“抗战中文物损失惨重,唯故宫文物损失甚微。故宫博物院、古物陈列所、颐和园、国子监等处的19000余箱,历经十余载的颠沛流离,最终得以基本完整保存。”短短数字,非常震撼。
  很多人就在模模糊糊的几张旧影,简简单单几幅书信间,停了又停,看了又看。在曾经国宝待过的老仓库里阅读这段往事,历史活了,讲述也有了温度。




  走出展馆,我们还遇到不少精心打扮、结伴前来的中年人,有的阿姨手抚到红岩,神情仿佛一下就坠入怀旧中。当然现场也少不了热热闹闹来打卡、围观故宫文创的年轻人。
  “咱们今天特别爱提文化,但文化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文化跟历史连接的,历史跟实物连接的。”在设计师张永和看来,重庆的这座故宫文物南迁纪念馆,不仅仅是“修了几栋房子”。
  他希望保留住老重庆气氛,更让人看到,为了守护与传承中国的文化,有这群人曾经付出过的那么多努力。


  除了与故宫南迁停留地相关的建筑实体被保护起来,还有一部故宫文物南迁纪录片,正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中,计划分6集展开讲述。
  这段“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”,以及幕后普普通通的国宝守护者们的故事,也在等待被人从旧时光里打捞起来。


赞(7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|
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6-27 21:52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1(s) x3, 01-13 02:3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