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 » 身体之美 有时近于神迹[31P]
本頁主題: 身体之美 有时近于神迹[31P]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
七彩小裤衩


級別:精靈王 ( 12 )
發帖:1501
威望:1723 點
金錢:15723 USD
貢獻:18888 點
註冊:2009-11-12

身体之美 有时近于神迹[31P]

[b]  编舞家沈伟
  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创意策划,
  他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舞蹈《画卷》,
  让整个世界为之惊艳。
  今年6月11日至20日,
  他的新作《融》,在上海连续展演10场,
  场场爆满。


 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蹈《画卷》 2008年


  沈伟新作《融》2021年

  这场沉浸式艺术现场,
  涵盖绘画、摄影、文字、物件、影像、
  声音、装置和舞蹈等形式,
  32位舞者,在4m2左右的方格中起舞,
  身体之美,近于神迹,
  观众可以走入其间,随意穿行,
  甚至走到舞者身边,近如咫尺般观演。
  让前往观演的上海艺术从业者和市民们,
  都惊呼:见所未见。







  沈伟很早便享誉国际,
  2004年,他将舞蹈界具有“奥斯卡”之称的
  “尼金斯基奖”收入囊中;
  今年,他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邀请,
  将疫情期间的新作《融》带给中国观众。
  一条赶赴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,
  记录下这个令人震撼的现场,
  并与沈伟深谈背后故事。




  当观众和舞者“融”在一起

  入夜后,上海突降暴雨。在赶赴沈伟新作《融》媒体场的拍摄途中,车窗外的视线被彻底阻隔了。晚风怒号,风雨大作,待我们赶到西岸穹顶艺术中心,等候不多时,突然传来消息,媒体场——同时也是《融》全球首演之前的最后一次彩排——被紧急取消。
  “吓死人了”,采访时沈伟告诉我们。一场暴雨让整个西岸穹顶艺术中心骤然断电,“电缆泡在水里,积水有这么多”,他比划了一下,“非常危险,彩排取消了,我就不知道这个作品最终是什么样子。”
  6月11日,上海大晴,沈伟新作《融》的全球首演如期举行。晚上7点左右,观众陆续入场,大家穿上鞋套,戴好防蚊手环。
  沈伟接受一条的采访



  这一次,沈伟在上海做了一件大事。
  这场结合了现代舞表演和视、听等艺术形式的浸入式艺术现场——观众可以随意穿行,与舞者零距离接触——最震撼人心的一刻,是当光影暗去,全场沉寂,四面幕布缓缓升入穹顶。
  诺大的方形舞台,内设64个方格,32位身着肉色舞衣的中国年轻舞者,置身于一格一格聚光灯下。





  音乐渐起,观众鱼贯而入——有从几千公里外特意赶来的艺术迷,有带着老人、孩子观演的上海市民,还有结伴而来的情侣与三两好友。
  走动于由64个方格切割开的小道上,观众与舞者的距离之近,细微到舞者额前颗颗分明的汗珠,肩胛轻微而有节律的颤动,一节一节弯曲的脊柱,都清晰可见。
  一个舞者占据一个方块,或躺或立,或匍匐或蜷曲。身体的动作,时而克制收敛,时而充满酒神般的迷狂。这是一场身体的流动的盛宴,只一双眼,无法餍足。







  10分钟后,灯光逐渐亮起。32位舞者站在方格内,凝望着远处的虚空。
  不一会儿,灯光又暗下去,另外32个涂上各色颜料的方格,在聚光灯下显形。舞者跨入颜料的方格,以身体为笔触,在颜料上肆意舞动。
  每场展演,要用去10加仑颜料。沈伟根据舞者的性格,为他们选择专属的色彩,“甚至每个个体的舞蹈动作,都是量身打造的。”



  身体之美,有时近于神迹。舞者在方格中央起舞,肌肉与骨骼的张力,血脉与神经的搏击,伴随着地面上的心电图投影,在一场群体性演绎,被推到极致。
  观众虽然可以在其间随意穿行,但每一个观众所面对的舞者,所看到的舞蹈细节都不一样。
  每一场演出的进入路径,都无法复制。这让观赏的过程,充满未知数。沈伟希望观众可以在几乎零距离观赏之际,看到人与自我的关系。


  《融》观演现场

  人与人,彼此支撑、相连
  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,沈伟仍旧对这个世界充满旺盛的好奇心。
  我们在现场见到沈伟的那天,他绕着64个展台,逐一检查自己的作品。“处女座的”,对细节有极致的要求。他沉浸在自己构造的“大千世界”里,仿佛已经忘掉了整个周围世界,只有穹顶艺术中心的鼓风机,持续发出低沉的轰鸣。
  一切都是从一个“圆”开始的。





  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施工现场(上)及建成后(下)
  初次见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(尚未建成的上海水泥厂原址),沈伟只看到一片露天的草地,空空的水泥和钢筋架子。荒芜待建的空地上,虽然一无所有,但“有一个圆”。
  他忽然联想到,“圆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,“我们把圆看作是宇宙,看作是天。而太极,也是一个圆”,这让他动了创作的念头。
  应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的邀请,沈伟将原计划明年在巴黎上演的《融》,留给开放、前卫的上海,将之作为上海徐汇滨江新的艺术地标——西岸穹顶艺术中心的“首秀”。
  场地有了,但作品如何呈现,彼时的沈伟尚无明确的头绪。他只清楚,这个作品,要回到他这些年始终在探讨和思索的中国文化。






  沈伟《融》手稿

  为了构思《融》,沈伟决定去海南闭关,与广袤的大海作伴。早上6:30,他会准时出门跑步,回来后,弹古琴、读书、画画,让自己保持静默与思考。
  一只蚂蚁,让他酝酿出这个作品的第一部分。
  一个平平无奇的早晨,在喝完水后,他无意间将杯壁上的蚂蚁冲进了水槽。顿时,一种难受的感觉向他袭来,“我想,这只蚂蚁只是来我这里喝一口水,但它现在被困在黑黑的下水道,不知道会怎样生存和呼吸。人的命运也同样微小,我想,对待蚂蚁,也应该像对待人一样去爱护。后来,我就把这个作品的第一部分,取名叫’万物皆有灵’。”


  《融》观演现场

  进入演出现场后,首先映入观众视野的是“万物皆有灵”的展览。展览呈现了64件沈伟的艺术作品,包括绘画、摄影、文字和中草药嗅觉物件,被分置在64个展台之上,围拢成一个大尺幅的大地之圆。展台与展台之间,则依次排布着《易经》中的64个卦象。

  现场绘画作品

  绘画是将宣纸和国画颜料、水彩、丙烯的结合呈现;摄影,场景从中国、意大利到美国、以色列,不断转换;文字,则凝结了他这些年的思考所得,并用中、英、法文誊写;中草药物件,是他亲自配出来的味道,“一场关于嗅觉的实验”。
  半小时的观展时间结束,全场灯光暗去。在2826m2的圆形空间中,方形幕布上开始播放影片,由沈伟亲自拍摄、剪辑,关于上海与纽约的故事,时间跨越整整十年。


  超过500位现场观众,在四面屏幕前席地而坐,大家被不断闪现的空间场景和舞蹈动作深深吸引。

  10年前,沈伟带着舞者们出现在时代广场、华尔街、大都会博物馆,市民、工人聚集的街头,菜市场、花店等各种充满生活氛围的场所,跳“身体支撑”的舞蹈动作,“实际上我要讨论的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,人和人如何在相互支撑中前行。”
  10年后,在黄浦江边,在具有上海风格的大街小巷,在充满中国园林之美的豫园(假山与廊桥之上),他带领着舞者们,再一次起舞。熙熙攘攘的街头,舞者们专注于相互支撑的舞蹈动作,有时是两个人彼此支撑,有时是一圈人将一个人扛起来,围绕着中心旋转。



  “就像我们劳动人民,扛着行李,再慢慢坐下来休息。”
  每一次回看影片,他自己都深受感动。“看到大街上小孩子、年轻人、老人走过,舞者们在做着相互支撑的舞蹈动作,就像疫情期间,人间最真实的生活,人与人,互相支撑,彼此相连。”
  随后幕布升起,进入惊心动魄的32名舞者的演出。


  “整体艺术”:面向未来的艺术新形式

  在《融》的现场,观众的各种感官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释放。眼睛可以观看展品,耳朵可以聆听音乐,鼻子可以闻嗅到中草药装置的浓郁气味,甚至可以走到舞者身边,与之共呼吸。
  “我在朋友圈看到大家发的照片,每一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里,寻找到最打动自己的某一个舞者、某一件装置,或某一幅画,找到最引起他共鸣的东西。”





  “整体艺术(Total Art)”,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陌生的概念。这种艺术形式不拘一格,将各种艺术媒介融为一炉,来探索现代艺术的边界。
  过去十年间,沈伟一直在探索这一全新的艺术形式。对他而言,“这是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东西”。



  1968年出生在湖南岳阳的沈伟,4岁学书法,6岁上台表演,9岁在湖南省艺术学校学湘剧,之后国画、油画、现代舞,沈伟遍习诸种艺术门类。90年代赴美留学,他的足迹遍布整个世界,受到东、西方两个文明的深刻影响。
  2008年,他受邀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创作的八分钟舞蹈《画卷》,惊艳了整个世界。
  2010年开始,他就一直在思索,如何将他自身全方位的艺术体验传递给观众,“人是一个全人,我们生下来就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5个感官和1个思维,我想把这些东西都放进我的作品里,让艺术可以全方位地和人沟通。”


  《分与合》现场 2011年

  2011年,沈伟第一次比较完整的艺术尝试《分与合》一经上演,反响热烈。他将自己最擅长的舞蹈与装置、绘画、音乐结合在一起,此前,“全世界都没有这样的做法,很酷、很炸、很玄,但很多人都看不懂。”
  这一次,《分与合》的升级版,沈伟“集大成之作”《融》,遇到了更多知音。10场展演,场场爆满。共5600多位观众来到现场,沉浸在沈伟打造的艺术天地中,与之共振。
  有观众看完演出后,称“久久不能平复”,甚至“整个人都傻掉了,无法用语言诉说”,还有人将这个沉浸式艺术现场,视为一场“艺术奇观”。虽然也有人感到,当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炉,反而有些“反应不过来”,甚至“看不懂”、“有些懵”。



  对37位参演的舞者们来说(注:正式演出为每场32位舞者进行表演),这种形式也是一次全新的体验。出身舞蹈世家的舞者罗天认为,“《融》是冲破规范的一次尝试,每个人就像是《本草纲目》中的一味药,都有自己的特性,汇聚在一起又产生新的化学反应。”
  这些舞者,沈伟一对一亲自教。“我一对一地去给他们做示范,想要打破他们固有的训练模式。因为时代不一样了,我们探讨的是未来的、国际性的东西。”


  沈伟在演出现场

  疫情期间,整个世界上的表演艺术都受到强烈冲击,又慢慢开始复苏。沈伟希望,通过《融》这部作品,给所有人带去新的生命力,从而去面对未来,“让观众有一种充电的感觉”。
  这正像在《融》的现场,当灯光暗去,观众走近舞者身边,在一种彼此相“融”的亲密之中,感受生命深处的共鸣。
  资料图片来源:
 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 《融》现场摄影



赞(6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&

DMCA / ABUSE REPORT | TOP Posted: 07-12 00:01 發表評論
.:. 草榴社區 » 技術討論區

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
用時 0.02(s) x3, 01-12 18:16